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3月22日至28日,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如期而至,湛江市向市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治水护水新答卷。
全年治水护水不放松!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通过强法治、严管理、重节水、保供水四大举措,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的综合治理。同时,扎实落实河湖长制,努力建设幸福、美丽河湖,成效初显。

强法治严管理,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
为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行为,加大地下水执法力度,湛江市强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湛江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2016—2020)》《湛江市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方案(2021—2025)》《湛江市地下水管理办法》,对全市地下水资源依法保护提供实施依据、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撑。
霞山区和赤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涨幅明显,硇洲岛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趋于平稳……近年来,地下水监测喜讯频传。这得益于湛江市严管理——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据悉,湛江市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为目标,严格审批超采区取水许可,让地下水资源开采得到了有效控制。
重节水,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
重节水是湛江市努力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有效手段。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以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市)的创建工作。为此,湛江建立了节水长效机制,先后出台《湛江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湛江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湛江市用水计量与统计管理办法》《湛江市非居民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方案)》《湛江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湛江市节水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为推进节水工作提供支撑。
节水载体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中。目前,已创建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共52家。在生活节水方面,积极推进节水器具和供水管网改造,加大对市政管网的改造建设力度,升级改造市区残旧供水管网,新建或改造高强度、耐腐蚀的球墨铸铁管道,供水管网漏失率逐年降低;在农业节水方面,实施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以减少农灌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同时,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前已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面积22.01万亩,有力推动了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已相继完成廉江长青水库灌区、雷州余庆桥水库灌区等一批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现灌区“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近年来,湛江市实施的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取得良好的效果,被命名为广东省节水型城市,目前,正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

保供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湛江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和湛江市引调水工程建设,为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上,湛江建立了“一县一镇一村”供水台账清单,通过采取统筹涉农资金、财政预算安排、申请专项债券等方式全部落实建设资金;成立工作专班,采取一线工作法,推动农村集中供水工作进度不断加快。
2021年底,湛江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作目标,全市累计建成1108宗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新增解决了2341条自然村100.51万人(实际受益人口)集中供水任务。供水工程,与已建成的农村供水工程联供,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作为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分干线项目,湛江市引调水工程计划从鹤地水库引水至湛江城区,解决城区供水安全问题;从南渡河调水到徐闻,解决雷州半岛西南部片区的干旱缺水等问题。
据悉,湛江市引调水工程将于今年8月底前建成通水,建成后将满足市区现状及未来用水需求,力争于2023年完成赤坎区和霞山区地下水常规用水的全部退出,更进一步完成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任务。
落实河湖长制,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
近年来,湛江市建立完善河湖长岗位调整递补、巡河提醒、明察暗访、履职通报、责任追究“五联机制”,建立健全了跨界河湖管理、河道保洁长效机制、“河湖长+检察长+河湖警长”监督机制,形成了“党政领导、河长主导、流域统筹、部门联动、系统治理、齐抓共管”的河长制工作格局。常态化、规范化推进“五清”“清四乱”行动,完成水利部遥感河湖“四乱”问题核查和处理,并广泛开展“争当河小青·助湛江水更美”护河巡河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落实《湛江市“十四五”碧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高河湖长制工作效果。
湛江市水务局相关人员介绍,2021年,全市河湖长巡河发现并整改问题3098个,较前年增长700%;解决群众诉求122个;全市已建成滨湖、瑞云湖、南调河、旧县河、西湖水库等21条特色碧道,总长度109.3公里,“一湾五廊”碧道网络初步形成,水秀、河畅、景怡的幸福河湖初现雏形。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了水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撰文】麦思容
【通讯员】周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