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审计工作将水资源审计作为资源环境审计重中之重,今年共计实施了全市水污染防治情况、重点河流的水环境治理工程、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等水资源环境相关审计项目。<\/p>
目前扬州市水生态环境情况为:水面积1735平方公里,占扬州市总面积的26.3%。201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21.56亿立方米;2019年全市用水总量34.4亿立方米。<\/p>
2017年至2019年,扬州市共有75个水功能区,2019年度平均达标率为84%;全市共有9个国考断面、32个省考断面,各年度水质优良率均达到国家和江苏省考核要求。<\/p>
在今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水污染防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重点河流生态清淤工程等3个水环境审计项目中,扬州市审计局积极优化审计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综合考虑项目内容和审计时限,采取审计人员融合、审计内容融合、审计技术融合的“三个融合”“和统筹推进审计项目科学实施、统筹推进审计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统筹推进审计数据采集“四个统筹”以及党建强审、改革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人才强审”“五个强审”的措施,全面检阅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履行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p>
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3项目的融合审计范围较广,涉及部门、单位较多,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叠,扬州市审计局在审前调查阶段,认真研究被审计地区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总体情况,结合审计方案关注重点,明确可融合推进的部分内容,要求审计人员最大限度扩大覆盖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步完成现场取证、核查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p>
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扬州市审计局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审计,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督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步落实。<\/p>
继续推动全市审计工作“一盘棋”的用人理念,统筹了全市资源环境审计骨干力量参与本次审计工作。重点实施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4个方面的专项审计。<\/p>
审计过程中,扬州市审计局集中精干审计力量实施本级水污染防治审计相关内容,并以本级水污染防治审计为点,带动其他审计小组面上工作的同步提升。集中计算机审计力量,对在市级相关部门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清洗和分析,将有关数据、分析疑点、分析方法及时通过《水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动态》下发至审计小组;对需要进一步采集的数据制作成数据采集清单,根据审计项目实施的需要,及时搜集、分析相关数据;对专业性强的数据采集分析,则集中全局计算机审计力量进行集体攻关,并对分析得到的问题线索,有针对性地组织现场核查。<\/p>
2020年,扬州市审计局出台了党建强审、改革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人才强审等5个方面的实施方案,并要求以“五个强审”行动计划为引领,深入推进水环境审计高质量发展。<\/p>
在今年实施的3个水环境审计项目过程中,由于审计组成员较多,审计局结合项目外派审计任务重、外出审计人员多的实际,在组建审计组的同时建立临时党支部,规定临时党支部的学习、活动要点,实现“审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切实将党建工作延伸覆盖至审计全线。同时加强廉洁从审,严格执行党的六大纪律及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八不准”工作纪律,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p>
在水污染防治审计和开发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扬州市审计局严格按照质量强审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地域特点,以水、土地资源及相关生态环境为审计重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执行现场管理办法,及时编制任务清单、时限清单,每一个审计事项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审计例会制度,及时通报审计进度和发现的问题;强化对审计取证单、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审理,确保审计质量。<\/p>
针对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体量大、涉面广的特点,扬州市审计局加大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领域地理信息收集力度,深度挖掘分析,提高资源环境审计中电子数据综合利用水平。<\/p>
在此次审计中,扬州市审计局紧扣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水收集处理及入河排污口整治等8个专题,针对专题审计发现的问题,提交6篇专报信息分别被审计署、省厅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内部简报采用7篇次,<\/p>
在江苏省审计厅的考核中,扬州市审计局水污染防治审计项目在同类型的审计项目中进入第一等次,并且水生态环境审计成果得到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审计成效明显;提供的精准审计建议,促进了扬州市水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完成,促进出台了生态环境相关制度,促进增强了生态红线管控力度,促进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杨立鹏)<\/p>
责编:王瑞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