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p>
<\/p>
新区体育中心凌波湖<\/p>
近年,我市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科学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努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我市要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完善水资源分配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推进水权交易规范实施,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p>
<\/p>
洛河白马寺段<\/p>
1、水利建设提速 防洪抗旱能力提升<\/p>
兴水利、除水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摊开我市的水利建设图,一个个重大项目呈现在眼前——<\/p>
目前,我市已建成小浪底、西霞院、故县、陆浑、前坪等5座大型水库,12座中型水库,以及150余座小型水库,不仅提高了防洪标准,优化了区域水生态,也解决了流域地区农业灌溉、居民用水等问题。<\/p>
<\/p>
西霞院水利工程<\/p>
前坪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支流北汝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今年3月,前坪水库正式下闸蓄水。<\/p>
前坪水库的建成使北汝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前坪水库可新增灌溉面积50.8万亩,每年可向下游城镇提供生活及工业用水约6300万立方米,年均发电量为1881万千瓦时。水库上游形成的高峡平湖将被打造成生态景观和水利景区,水库下游至汝阳县城将建成滨河公园。<\/p>
岁岁安澜和流域生态改善不仅是北汝河流域群众的愿景,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p>
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国家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水同治”1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利枢纽综合效益,优化区域水生态、水环境。<\/p>
按照水利建设蓝图,我市将以水源、灌区建设和水资源再生利用等为重点,实施 “2+4+10”(2处大型灌区、4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新增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洛阳治水将不断书写新篇章。<\/p>
2、“引水补源”盘活水系 保障城市用水<\/p>
今年春天,位于新安县的引畛济涧工程成功试通水,标志着我市12项“引水补源”工程全部完工。<\/p>
“引水补源”是破解水资源分布不均、优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重要载体。近年,我市把“引水补源”纳入河渠整治范围,全面推进引黄入洛、引畛济涧、引黄济瀍等12项“引水补源”工程,着力为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水利保障。<\/p>
金水河,描绘了引黄入洛生态新画卷。位于西工区红山街道西北部的金水河边曾是荒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如今,这里建起了金水河植物园,满目绿意,曲径通幽。垃圾沟“变身”城市游园,缘于引黄入洛工程的实施。<\/p>
2015年,引黄入洛工程主隧洞全线贯通。引黄入洛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为城市供水数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瀍河、涧河、中州渠、铁路防洪渠等城市水系水源不够、水量不足、水质不优的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引黄入洛工程配套建设的邙岭水厂也在加快建设,优质的黄河水将有效解决邙山区域居民和企业用水紧张的问题。<\/p>
同时,陆浑水库引水工程、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和正在建设的邙岭水厂可满足我市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需求,对我市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保障居民饮水安全、调整水资源配置结构意义重大。<\/p>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p>
城市建设和发展要适水发展、量水而行。我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实施了一大批节流工程、开源工程、循环与循序利用工程,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创新拓展中水利用的范围,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p>
目前,我市市区已有4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在96%以上。在利用再生水方面,我市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引导洗车、市政及城市绿化等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让城市再生水“尽其用”。<\/p>
<\/p>
洛阳瀍东污水处理厂<\/p>
去年,洛阳地铁2号线文博广场站建设了一个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免费加水点,将地铁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地下水免费提供给环卫、园林等部门使用。该举措开我市循环利用施工工地地下水的先河。<\/p>
兴洛湖公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一方面铺装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保证园路、广场不会积水;另一方面建有雨水收集系统,在园路两侧设隐形透水管,一旦下雨,雨水会被这些透水管收集,经过沉淀净化后,在补充园内绿化用水之余,还可汇集至园内水系中。<\/p>
近年,我市把节水型城市建设与河渠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等有机结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多个规章文件,使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p>
去年,我市顺利通过省级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市将持续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合理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提高引黄指标利用率,利用黄河“错峰蓄水”、湿地“存水净水”、连网连库“循环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循环增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