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通讯员 朱开际 周凌飞
编者按
七十载砥砺奋进,七十载春华秋实。穿越艰难与沧桑,襟怀希望与梦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人风雨兼程,昂首阔步,一座产业发达、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襄阳昂然屹立在荆山汉水之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为全面展现全市人民携手奋进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从项目建设、城市能级、民生福祉、生态保护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老河口市孟楼镇向远方眺望,一条“天河”自西向东腾空跃起,雄武如哨兵,细腻如美人。这就是孟楼渡槽项目,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之一。
孟楼渡槽项目全长4.99公里,是目前我国最长的预应力渡槽,单跨过水断面、单跨重量较大的多肋矩形预制输水渡槽,由164榀预制渡槽构成。前不久,孟楼渡槽全线贯通,进入防漏处理阶段。“汉江流域水泽丰沛,有全国有名的‘水袋子’,而鄂北地区却是个‘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的‘旱包子’。”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启合介绍说,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线路穿越我市的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这片区域常年缺水,一些地方的村民打井取水,井深达200米。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湖北地方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以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为起点,自西北向东南横穿鄂北岗地。自2015年10月下旬开工以来,50多家参建单位、1万余名建设者匠心独运,打造鄂北人工“天河”。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在襄阳境内总长148公里,占工程总里程269公里的55%。工程在襄阳设计有16个分水口,年分水量4.67亿立方米,可解决襄阳215万人的饮用水问题,改善襄阳灌溉面积275万亩。工程沿途采用明渠、暗涵、倒虹吸管道、泵站等措施将水引至相配套的水库及水厂,以实现供水及有效利用。工程建成通水后,将有效解决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等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襄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襄阳市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主要受益区,市委、市政府坚持“最大力度服务支持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工程受益目标”的总原则,举全市之力保障工程建设,服务好这项历史性重大水利工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自觉服从全省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主要领导协调督办常态化,扎实做好征地拆迁等服务支持工作,为工程快速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陈启合说,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我市意义重大,主要领导包保重点工程项目,并进行专题协调。目前工程进度实行每周上报、每月通报,对项目推进中的“硬骨头”问题进行专题通报。同时,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阳市指挥部每周到现场督办,及时询问进度,了解存在阻碍的原因,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通过专题会议、电话沟通、文件传递等多种方式强化征迁协调力度,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力量。
一渠横跨鄂北,碧水奔流向东。截至今年6月,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在襄阳累计完成总投资98.15亿元,工程征地已全部完成,项目推进顺利。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鄂北地区的百年干旱将化为历史云烟。
责任编辑:刘洋